孩子的害怕是装出来的?这种情绪假不了,真相和妈妈想象的不同 焦点速递

来源:顶端新闻   2023-07-02 06:57:25
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开始变得胆小、怕黑、恐惧,很多妈妈会疑惑,为什么宝宝的胆子越变越小了呢?

恐惧、害怕对孩子来讲其实很正常,也很重要,孩子小时候之所以胆子很大,是因为他们的安全预警意识不健全。而当孩子长大了,感到恐惧和害怕就会向身体传递一个信息:身边有危险要来了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这是孩子身体中的一个警报系统,有了它之后,才能提前防御很多危险能够及时做出躲避,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。但同样,若是警报系统过度敏感,就会让孩子一直沉浸在恐惧之中,最后会影响到正常的现实生活。

很多孩子会因为某些小事情被吓到,表现出惊恐的举动,寻找父母拥抱以获取安全感。这时多数父母会对此嗤之以鼻:“胆子真小,这有什么好怕的?”

父母没办法体会孩子当时恐惧的心理,经常会用嘲讽的语言去刺激孩子,这种语言反倒对孩子克服恐惧有着不良的影响。有些父母甚至会给孩子的这种表现扣上胆小、怂包的帽子,导致孩子自信心受挫,越发胆小。

孩子的胆小和害怕装不出来,是真实情绪反馈,妈妈别不当回事

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应该害怕打雷、刮风或者小猫小狗这种丝毫没有威胁性的事物。这是因为,家长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,没有考虑到孩子为什么会害怕。

其实除了孩子本身的胆子小意外,很多时候,胆小的孩子和父母小时候的错误引导有关系,对普通事件胆小敏感,往往是因为父母无意的一些话和行为。

举个例子:

孩子在小区玩耍,有一只小狗出现在孩子眼中,孩子起初本没有任何反应,当妈妈却觉得小狗会给孩子造成威胁,赶紧跑过来抱起孩子,“安抚”孩子的情绪。

“宝宝别怕,妈妈在,它不敢咬……”这些无意的语言和动作,导致孩子心中产生一种基本认知,狗狗是可怕的,自己无法独自面对小狗,要有妈妈帮忙才可以,不然狗狗会咬人。

所以说引发孩子害怕的原因,是不同的,家长的确会把自己的担忧情绪,下意识的渲染到孩子身上。

根据国外医学、心理学专家研究显示:害怕和恐惧这种情绪在孩子一出生就已经产生。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孩子恐惧的原因,只有做到共情切身体会孩子的感受,才能正确引导孩子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。

让孩子胆小、害怕、恐惧的原因,除了家长的错误渲染,还有哪些?

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害怕的对象与原因都是不同的,不同年龄段孩子所呈现的特定“害怕内容”和“害怕感”的强弱,取决于孩子不同的生活经历。

随着孩子的认知水平提高、经验的不断积累,他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新的环境中是否存在着威胁性,这种应激反应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。

▶1-6月龄的宝宝

婴儿这个时期能够敏锐的感受到周围的响动,如果周围有较大的声响,就会使幼儿产生恐惧害怕的情绪。这是家长应该避免在婴儿周围出现较大的噪音,以免他陷入恐惧中。

▶6-9月龄的宝宝

6月龄的宝宝视觉发育良好,开始出现环境恐惧,和亲疏恐惧。孩子产生反应的强度,主要取决于周围多样的环境因素。

比如:见到陌生人会产生退缩、哭闹的反应。父母应该在这时保护孩子的安全,避免与过多不认识的人接触。

同时这个阶段的婴儿会有恐高表现,因为这个时期已经有了高度感知。随着身体逐渐发育使他慢慢学会翻身、爬行等动作。但这些动作依旧不能让婴儿应对恐高的感知,恐高普遍是天生就的。

▶1-2岁的宝宝

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出现分离焦虑,其高峰一般在18个月到24个月。

婴儿对分离焦虑的产生原因有很多种,其中包括以往分离经验、年龄、对环境的掌控能力、认知水平发展以及性格,还有母亲与婴儿之间的情感关系。如果婴儿已经建立了安全型的依恋关系,在分离焦虑时期就会表现恐惧会稍轻。

▶2岁以后的宝宝

一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会被家长认为胆小,孩子的害怕转为个人化,主要表现在面对黑暗、独处、死亡等等。

这时主要的表现反应为害怕情绪的散发,开始对想象出的东西的恐惧,开始对无关紧要的事情害怕。

鲁道夫德雷克斯曾经说过:孩子我有责任教会你勇敢。所以在孩子表现出恐惧的时候,家长应该及时进行正确引导,防止孩子的恐惧心理侵害,影响心理健康问题。

孩子的害怕情绪,父母如何帮忙克服

▶深呼吸帮他缓解紧张害怕的情绪

1. 用鼻子慢慢的吸气,使空气完全吸满肺部,胸部由于呼气扩张到最大。

2. 用口把刚才吸得的气体慢慢吐出来。

以上动作让孩子多重复几遍,以减少内心紧张焦躁的情绪。

▶不否定孩子害怕的情绪,积极正确的接纳

当孩子有恐惧的表现时,家长不要语言否定,这样做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共情。

家长应该认真的倾听孩子诉说自己的害怕情绪,让他描述出当时的感觉。这种做法能够让孩子更好地重温恐惧情绪,家长也能和孩子感同身受,找到孩子恐惧的原因,和孩子一起分析,分析透了,自然就不恐惧了。

▶从不同角度分析

这种方法源于心理的“认知-行为”疗法,是指通过改变人们的想法和观念,从而改变人的行为。

举个例子:

孩子不喜欢打雷、警车声、救护车声,因为太过于刺耳,会引起孩子内心的恐慌。

我们需要给孩子解释声音的意义是让行人、车辆及时让路,这样能让警察叔叔及时去工作,保证整个社会的安全。

用这种正面的解释让孩子明白这个声音用途,当他真正了解之后自然就会消除恐惧害怕的心理。

孩子的恐惧是非常正常的一种表现,也是发自内心的害怕。这是家长应该做的,是及时的给予他们安慰,不要阻止孩子害怕的表现。

精彩推送